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甕裡的母親〉 ◎游書珣



偶爾勇於想念你
但大部分的時候讓你
靜靜地隱匿
偶爾勇於去看你
但更常讓自己
小心翼翼地哭泣
看看你在洞穴裡
蜷曲的樣子
比繩子可愛
比蛇良善
 
如果你活
會長成另一個我嗎?
若你死去
絕對是另一個我自己;
是否在洞穴裡朗讀了
足夠的詩句?
用闃黑裡的迴音鑽木取火
那顫顫的隱約的光
我一定就能找到你
 
你學會了壁畫與哲學
甚至熟習解夢和巫術
並擅於猜謎與接龍
你說
是我教導你的
我在洞穴外唱歌
烹煮蝙蝠與飛鼠
煙囪冒出紫色的雲
混合著假期的香氣
你全都記得了
 
終於可以帶我去玩
等了太久
你說
洞穴變得更乾燥了
我們用咒語對話
影子在迷宮中細碎地跑
我將自己裝進甕裡
靜靜地隱匿
你明白我是多麼哀傷
你把甕沉沉抱起──
現在
你比我更像母親了
 
--
 
◎作者簡介
 
游書珣,1982年生。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藝術工作者。除了文字創作,也拍紀錄片與實驗片,畫插畫,時有跨界劇場。個人部落格:Soos production
 
--
 
照片提供:許立德
圖像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甕裡的母親〉未收錄於市面上任一本詩集內,網路上還沒有出現過正確排版版本,本次是首次。
 
本詩收錄於第四屆林榮三文學獎選輯。全詩溫婉深情,以母親的角色,憑悼早夭的嬰孩。詩中的母親多麼想要用自己,替代未能出世的孩子,當孩子死去的同時,做為母親的角色也隨之死去。
 
第一段開始,便處理了一個懸念——是什麼樣的情境,要讓想念這件事情,需要勇敢呢?偶爾才能想念,但其實這份想念隨時隨地都在,如影隨形地在自己身旁,只是因為失去的痛楚太鮮明。我們可以嘗試用這樣的角度來重新解讀這首詩,會比較能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隱微痛楚。
 
我們或許可以來想像一下,你有一名很重要的朋友,他已經不在了,可是你仍覺得他一直在你的身邊。因此,只能夠小心翼翼地哭泣了。在尾段蜷曲的不只是孩子,同時也暗指母親也一同只能夠蜷縮起自己,隱匿於甕中。
 
第二段,母親想像孩子若還活著,同時也明喻了,當孩子去世時,自己也隨之一同死亡。朗讀詩句有如夢囈,好像讀了夠多的詩,就能夠沿著聲響在黑暗中找回孩子。
 
第三段和第四段裡,使用了大量具有神秘學的意象,諸如:壁畫、哲學、解夢、巫術、猜謎、接龍,孩子說,母親教導了他這些,母親在洞外歌唱,有如女巫般烹煮調製美好的孩子童年,而事實上這些都不存在,對比到現實,母親只能夠如此想像,她能在這洞穴裡,陪伴孩子的美好童年,這樣的想像既幸福,又沈重。
 
裝入甕中,蜷縮於甕中的是孩子,但隨著孩子的早夭,母親也將自己封入甕裡。末段母親與孩子的錯位,最終想像中長大的孩子,抱著甕裡的母親,彷彿活著的始終是孩子,死去的是母親。
 

現實與想像兩者顛倒,整首詩溫婉卻沈痛,讓人幾乎無法直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