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無畏之歌 ◎‪許悔之‬


而我的體悟就好似
著魔之後遺忘了哀樂
我的佛陀,請聽
這肉體在大雷雨中
被閃電擊穿的
無畏之歌
 
--
 
◎作者簡介
 
許悔之(1966年12月14日-),本名許有吉,台灣桃園人,詩人,台北工專化工科畢業。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中時晚報》副刊編輯、《聯合文學》月刊及出版社總編輯,現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
 
照片提供:陳奕辰
圖像設計:簡妤安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在許悔之的作品〈無畏之歌〉中捕捉了一種極其獨特的生命體驗,雖然援引了宗教的術語,但顯然這樣的引用當不至於令讀者在語意的判讀上有太多的障礙。
 
本作品中之「我」,乃是以一近乎苦行僧式的方式存在著的,而他的體悟,由於欠缺前因後果,僅有一個被閃電擊穿這樣的契機,其程度如何,其實對於讀者還是有著一定距離。我想這樣的詩,我們在閱讀時著力之處當在於他如何把這樣的感受透過藝術的表現帶給讀者刺激抑或獨特的閱讀感受。
 
「著魔之後遺忘了哀樂」,這是這首詩第一句「體悟」的具象化。從原先的正常人轉變成了一個新我,而這個新我卻又有著「著魔」跟「忘了哀樂」兩個象徵,就我看來,彷彿進入了某種恆定的狀態,難以變更一樣。著魔看似不好,忘了哀樂亦同,但其實此句並沒有提供任何的價值判斷。
 
在為這樣的意志的專一奠定基礎以後,就看他怎麼完善意志的細節。第三句先默誦「我的佛陀,請聽」,然後以此極其虔誠的狀態交付自己的身心:「這肉體在大雷雨中/被閃電擊穿的/無畏之歌」以肉身承接雷雨的強度,再被閃電貫穿,這樣的考驗自無須我複述有多麼艱困疼痛,但這樣的考驗反而成就了「無畏之歌」,許悔之把整首詩裡遭受過的可能的苦難與考驗所帶來的體悟都凝結在最後這四個字上面,充分放在佛前,其心虔誠、坦蕩,而令我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