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完成〉 ◎廖啟余




〈完成〉 ◎廖啟余
 
寂靜就是樂器
當雷雨取消所有的樂器
樹樁蓄滿激昂的水銀
 
我能寫什麼詩呢?
我有何才華
配得上初初寫詩那些人
的勇敢?我多讀書。
讓閱讀的美德
把一本本書變成這一本書:
靜態的均衡也不過技巧
紀律不殘忍我不想要
經典裡求存得謙遜
又狡獪──我不畏策杖而行
我全部的詩藝就是衰老
 
仍有新的樂器
抵達了鐘樓,是寂寞的雨
在高處預備赫赫的黃金
 
-
 
◎作者簡介
 
廖啟余,1983年生,高師大附中、政治大學中文系所畢業。作品入選《2007台灣詩選》、《台灣七年級現代詩金典》,出版有詩集《解蔽》。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提供:網絡素材
 
-
 
◎小編賞析

這首〈完成〉,在《解蔽》裡的編排是被放在最後一首,此詩以自身的位置講述詩藝的完成,是透過詩集讀此詩遭逢的第一個趣味。

首段與末段各自提到樂器和雨,如果樂器象徵的是詩人所意欲發出的、人所為之的聲音,雨的聲音就一方面是對樂器的干擾,另一方面,自然所為即是無為,如此帶出的是技藝之聲與自然之聲的相對,這是雨聲干擾樂器背後的意義。

除了樂器和雨之間關係的改變,另一個頭尾兩段之間的變化,是水銀變成了黃金,這是某種鍊金術之後的昇華。這些變化的具體過程則都寫在第二段。

第二段作為本體清楚道出,詩藝的積累與習練,是對自身養分的各種揀選與焠鍊的過程,如此才配得上初初寫詩的那些自然的人。這樣的想法正呼應首尾兩段,說明既然沒辦法如雨聲那般渾然天成,而還要演奏樂器就是要下日積月累的工夫。

讀這首詩有兩個層次的形式之美可以注意,一是本篇賞析首段已經提及的,此詩在詩集裡的位置;二是此詩自身的結構就非常有趣,首尾兩段用了較多隱喻,在中間本體則偏向敘事,這樣的結構彷彿也是用前後兩段的物件把本意包裹起來,兩邊是舞台布景,中間是角色的獨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