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開始飛翔 ◎‪鄭羽倫‬

開始飛翔 ◎鄭羽倫‬
 
下課鐘聲尚未敲響,仿佛一趟
正在運行的列車,尚未抵站
我們在車內點算人數,排列組合那些
到站後飛行的方向有哪幾種
仿若粉筆灰於時光的行徑
數學題般撤出思想的框架,那是
一趟策劃已久的旅行
日曆的空白處該塗上什麼樣的青春
多風景的日子、多廣告的生活
哪張壁紙適合新居?我們
在生命的分岔處保有各自的雨具
去維護門外失修的道路。那時
散漫的存疑尚未穩定:
又該如何飛出教室?仿若候鳥
老師說:青春的花將會盛開,開滿整座海
我們將會,聆聽來自遠洋的呼吸
以母語以不同情調的外國語去朗誦
生命的階梯,探測青春的氣候——
一場暴雨終將稀釋月缺
日出後心事也明朗起來
我們將闖進鎂光的斑斕,去賞析
宏觀與細節,明暗與是非
而此時此刻,青春是喧囂躁動的
茅草般滋長的彩光穿透木桌、習作、成績單
課本內的所有情節都在重新撰寫
每一個插圖、每一個注解正延伸著
夢境的最初,仿佛雨後晴天
我們正開始飛翔
 
【第12屆宗教文學獎 ‧ 新詩佳作】
 
--
 
◎作者簡介
 
鄭羽倫,1993年生,畢業於居鑾中華中學,現於拉曼大學就讀生物科技系三年級。喜歡寫詩,越短越喜歡。更崇尚文學給予的自由。作品散見於《馬華文學》與《星洲日報•文藝春秋》。曾獲台灣X19全球華文詩獎、宗教文學獎,馬來西亞花踪文學獎、大專文學獎、理大文學獎、遊川短詩獎、南大微型小說獎等等。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彷若青春是一趟旅程,而我們該如何飛翔?
  
這是一首歌頌青春的詩。學生正值於青春期的時刻,思考自己的人生。雖然詩文遣詞、用字容易明白,卻鉅細靡遺的勾勒出『青春』的躁動、不安。詩句大體以教室作為整個意象空間,並且延伸至對未來的美好想像,以及學生的心境變化。其中,老師和學生之間一句對話『青春的花將會盛開,開滿整座海』,作為整首詩句的轉折,分隔出兩個部分:上半部為不穩定的狀態;下半部則具體化的目標。
 
『夢境的最初,仿佛雨後晴天』作為整首詩的結語,也是一種自我鼓勵。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一代人 ◎顧城


一代人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
 
◎詩人簡介
 
顧城
 
  中國著名詩人,一九五六年出生於北京,六二年開始寫詩;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襲捲中國,此後未再就學;六九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七三年移往濟南;七四年全家回到北京,曾從事油漆工、翻糖工、木匠、編輯等工作;七九年參與《今天》文學社團,與北島、舒婷等人開創了截然不同的新詩風格,評論者稱之為朦朧詩派;八七年前往奧地利、法國、英國等國家講學訪問;八八年定居奧克蘭,九三年辭世。留世有舊體詩、新體詩、童話寓言詩、歌詞、文論等多種創作,出版有《北島、顧城詩選》、《黑眼睛》、《水銀》、《海籃》、《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小說《英兒》等。
 
  詩風真摯、自然,與北島同被視為朦朧詩代表人物,為中國當代重要詩人。
 
--
 
美術設計:宸碩
攝影提供:宸碩
 
--
 
◎小編賞析
 
僅以此悼念今晨自殺的林冠華同學。剩下就是我們的事了。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75 ◎伊格言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75 ◎伊格言
 
許久以後
我已知道不會再有等候
我已知道,一切將分佈在黑暗中
當白日被自己的鋒芒蝕盡
當夜與夜的連結
不再是夢──
 
而我已知道你不是雪。
你是極地
你是唇上盛開的,冰凍的罌粟
你是永夜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作者簡介
 
伊格言 Egoyan Zheng
 
  1977年生,台大心理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肄業,淡江中文碩士。《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等,並入選《台灣成長小說選》、《三城記:台北卷》、《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等選集。
 
  2003年出版首部小說《甕中人》,已成新世代經典,並獲德國萊比錫書展、法蘭克福書展選書。
 
  2007年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The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入圍;並獲選台灣十大潛力人物。2008年獲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入圍。

  2010年出版長篇後人類小說《噬夢人》,為該年度華文純文學小說賣座冠軍,入圍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並獲2010年《聯合文學》雜誌年度之書。2010、2011連續兩年攻占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
 
  2011年出版詩集《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201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拜訪糖果阿姨》、長篇小說《零地點GroundZero》,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亦入選博客來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
 
  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國立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臉書: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或搜尋「伊格言」
 
--
 
美術設計:陳奕辰
攝影提供:陳奕辰
 
--
◎小編賞析
 
  伊格言的情詩集《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總讓小編想起羅智成的《寶寶之書》。兩者體裁近似,同樣用一則又一則深刻的小詩,讓讀者帶入到敘事者的視角。幾乎每一個詩人,都有情詩,情詩也是現代詩的大宗。
 
  伊格言的情詩,十分具象,也十分具有重量。今天我們來讀〈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的第75首,也是最讓小編感到無法喘息的一首,此詩簡單深情,就一如詩中末句「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首句把時間拉到許久以後,詩人已經預知了不會再等候了,也知道了兩個人的關係、日子,甚至相處的小細節,都會沉在黑暗的深處,這樣的黑暗會一直延續下去,白天不再來臨,這是極地永夜的概念。
 
  而「你」不會是會消融的雪,是在我心裡永不消融的凍土,是美麗具有毒性的罌粟花,令人迷醉沉睡,更是包覆著天地的永夜,遍處看到的都是你,只要一仰頭,你就在。
 
  而你更是穿入我瞳孔中的光,銳利且筆直地奪去我的目光,我的目光會永遠屬於你一個人。全詩走一個冰冷的調性,既冰冷又深情,在這樣以「冷」為主要調性的詩句中,包裹詩人火熱滾燙的靈魂,一如鑄火為雪。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我只能安份地__ ◎黃龍坤

 我只能安份地__ ◎黃龍坤
 
我只能安分地死去,正如
我安分地打開報紙的語言機關
釋放一位
獵手將我安分地射殺,啊
吊在頭版最顯眼的地方
正好,這盡是安分地想像(而已)
 
安分地讀到有關打死同性戀的新聞
安分地看網民如何在辭海打撈鐵錨
用過往累計已久的灌水、洗版經驗
滴磨成尖銳且致命的礁石
 
那些將死去的人也安分地撿起石頭
砸向腦袋,血花紛紛染紅墳碑
安分地迴光返照,那些OO和被XX的日子
宛如一部被消音的成人電影
在無人影院重播
 
事已至此,只能
安分地住進天堂裡的石牆古堡
再度要別人安分地記着
自己也曾安分地在史冊上
隱去
 
--
 
◎作者簡介
 
黃龍坤。二十四歲,畢業於拉曼大學中文系。曾獲拉曼大學詩人獎優秀獎、馬大中文系第二十九屆文學雙周新詩組首獎、理華第五屆理大文學獎散文組特優獎等。
 
--
 
美術設計:葉福炎
攝影提供:葉福炎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只能安份地讀、只能安份地看,也只能安份地__
 
『安份』的語意所給予人的是一種穩定的感覺,亦是人類所追求最好的狀態。不過,詩人在詩中面對各種爭議性的議題上,『安份』充斥著滿滿的騷動,卻顯得有點兒無力——也只能安份地。當然,詩人也意識到:安份最終是被消音的、隱去的,似乎正在提醒讀者『安份』最終走向消失。不過,詩人似乎認為『安份』只會無限地蔓延,些許的悲觀。反過來看,我們是否該如此『安份地__』?
 
是否,『我只能安份地_』呢?如果大家都不安份呢?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晚熟  ◎鄭聿

晚熟  ◎鄭聿
 
 每天看同一顆果實
 日落日升,看著另一顆
 不斷被吃掉
 卻能恢復原狀
 不在畫框裡的靜物
 是世界上最好的收成
 
 而鬱結至今的我
 仍鍛鍊一種理想的色澤
 叫做新鮮
 在光陰之間虛晃
 等待最後的一刻
 傾全部重心而掉下
 
 累累的雜念啊,環顧四周
 什麼都掉下了
 唯獨我
 我懸而未決
 
--
◎作者簡介

鄭聿
 
他,想成為更少的人。
 
果實、車窗、鈍器……皆為他的時間意象,攀附流轉其上的痕跡就像我們持續積累的病痛、呼吸與夢,一如詩句堆疊,堅韌而極簡是他的慣用語式,字句如刀滲入紙心,相互堆擠作用之後,剩下的即是某種永恆。
 
生於高雄鳥松,住在台北永和。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出版社編輯。曾獲台北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等。著有詩集《玩具刀》、《玻璃》。
 
想成為更少的人,他說。
 
他是鄭聿。
 
www.facebook.com/toyknife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16744 )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詩的首段出現了三顆果實,太陽、月亮與畫框外的果實靜物,象徵自己。將三種果實擺一起,是討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日升日落、月圓月缺,世界不停往前流轉,自己卻怎麼還是這副鳥樣?雖然持續鍛鍊、希望能在理想的時刻以理想的色澤掉到世界上,現狀卻仍是鬱結。最後一段寫得最有力道:「環顧四周/什麼都掉下了/唯獨我/我懸而未決」。可說切中了晚熟的人的苦悶:像一顆不知何時才能熟透的果子,擔憂該不會就這麼被遺忘、爛在樹上吧?晚熟者總是沈默著。落地了好歹也有一聲響,偏偏懸而未決。「晚熟」可以是某種揮之不去的疼痛,在這首詩裡展現無遺。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端午 ◎陳育虹

端午 ◎陳育虹
 
 有雨
 他彷彿踱步屋外
 腳下的磚塊苔痕斑斑
 紅瓦,葛藤,芭蕉,絳紫玫瑰
 整片竹林綠著端午的綠
 屋簷下風鈴晃動,沒有聲音
 衣服在竿上飄,雨在衣服上飄
 沒有人收衣服
 一道光穿過垂懸的窗帘,是幾點呢
 鐘,沒有鐘,沒有聲音
 半透明的茶壺,觀音在壺裡呼吸
 那對青花捻文杯,杯呢?
 宣紙,硯,松香墨,乾了
 收音機開著,沒有聲音
 右牆一幀四君子浮在氾黃的水印裡
 一把摺扇,傾放著
 衣服在竿上飄
 爐上煨著一盅什麼,餘火漸弱
 要續炭嗎
 貓,凝眼前望,雕塑一般
 深陷的躺椅,椅面草蓆薄而光滑
 一列黑蟻行進其上,沒有聲音
 雨在衣服上飄
 水罈幾片荷葉綠著端午的綠
 有風
 門輕微晃動,有誰剛經過嗎?
 沒有聲音
 沒有人收衣服
 他彷彿在屋外,他的衣服沒有濕意
 或許他在屋裡
 雨繼續雨著
 綠繼續綠著
 
 
——給父親

--
◎作者簡介
 
陳育虹,祖籍廣東南海,生於台灣高雄,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畢業。
 
旅居加拿大溫哥華十數年後,現定厝台北。
 
出版詩集《關於詩》、《其實,海》、《河流進你深層靜脈》、《索隱》、《魅》等;以《索隱》一書獲《台灣詩選》2004 年度詩人獎;譯有英國桂冠女詩人 Carol Ann Duffy 作品《癡迷》。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570379 )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如果他們已不在一通電話即可抵達的地方,就更得用回憶與情感去召喚存在。詩裡描繪了連串的空景,景裡始終有個若有似無的他,在雨裡、房裡、躺椅上、諸多器物之間,痕跡如此鮮烈,彷彿他還在這裏。
 
  除了「他」,別忘了詩裡也有個「我」,儘管未曾直接出現在詩裡,只像個鏡頭般推移,觀看、傾聽、詢問。有風,每一響動就像有人經過。有雨,外頭在曬衣服,卻沒人收。「我」不想收,寧可繼續尋找著,每一個房間,每個用過的器物,尋找與這一切關聯的他,彷彿在屋外,也或許在屋裡。「我」未發一語,滿溢的情感卻已像雨般漫淹了詩句,如此安靜而憂傷地,想念著你。
 
https://goo.gl/Rg9KxF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一樣 ◎張光仁

一樣 ◎張光仁
 
醒來的時候一樣
坐在床沿想一樣的事,一樣不想
下床,穿一樣的服裝
扮演一樣的配角
一樣沒有台詞,一樣冗贅
吃一樣的早餐,永遠是
培根蛋餅一樣大杯溫紅茶
一樣的旅程,來回地獄與天堂
一樣的閘門扣一樣的款
坐同一節車廂,抵達
同一棟大樓,坐同一個角落
一樣瑣碎的事,摧毀日常的
煩,並困擾著我──
每個來看我的人說著不同的主訴
卻一樣感到難過,不知所措
我聽著自己簡陋毫無變化的同情
一樣矯揉造作,一樣
感到束手無策;
想去看夏天一樣的海
一樣的蔚藍,一樣的浪沫
想看潮水如何一點一滴沖散我
將我淹沒。
想過一樣的日子:
自然醒、有風,床邊有書
傍晚的操場有孩童笑聲,
有你有我,緩步走向
一樣火紅的夕陽,一樣
黑,卻閃爍星光的夜
是不是生活被施了魔術
時間複製時間
分秒拷貝著憂鬱
多想永遠看著你
一樣對我白眼,一樣皺眉
因為明天醒來即使
世界一樣,我怕
找不到一個一模一樣的你
 
--
◎作者簡介
 
張耀仁
 
Eric Chang│張光仁│彰化縣人│1987年生│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士│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等│作品入選《2011台灣詩選》(2012,二魚文化),《九歌103年散文選》│ericqaz39@hotmail.com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一樣」此詩在陳述著平凡的日常,但每一個「一樣」卻各自表明不同面向的隱喻。
 
  要求自己過著「一樣」的生活,卻是害怕有一天日子開始變得「不一樣」,敘事者在許多看似平凡的流水帳似記述中,仍藏有一些「我」對於自我貶抑的相關暗示。
 
  比如「扮演一樣的配角╱一樣沒有台詞╱一樣冗贅」、「我聽著自己簡陋毫無變化的同情╱一樣矯揉做作,一樣╱感到束手無策」。全詩大致上可以區分成兩個部份,前半明著描寫自己的處境,暗著寫在此種處境下的困頓感。後半則從「想去看夏天一樣的海」為史,為全詩灰濛的基調,開展了不一樣的可能性,是對於未來願景的展望,那些一樣不再是窮極無聊,而是擁有趣味和色彩的。
 
  有趣的更是,前半段是一個人的狀態。後半段則是兩個人的狀態,兩個人面對一樣的生活,那必然會變成某種不一樣吧,末段收尾在「因為明天醒來即使╱世界一樣,我怕╱找不到一模一樣的你」這是一種害怕自己又回到前半段的「一樣」的狀態。
 
  如果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讀這首詩,那前半與後半的敘事者,極可能其實「我」至始至終都只是一個人,而後半的「一樣」,只是敘事者跳接了時空,進入到還不是一個人狀態時,那個過去的「一樣」。
 
  因為其實過去和現在不一樣了,所以才會害怕找不到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吧。

https://goo.gl/uohdRJ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我請求:雨 ◎海子

我請求:雨 ◎海子
 
我請求熄滅
生鐵的光、愛人的光和陽光
我請求下雨
我請求
在夜裡死去
 
我請求在早上
你碰見
埋我的人
 
歲月的塵埃無邊
秋天
我請求:
下一場雨
清洗我的骨頭
 
我的眼睛合上
我請求:

雨是一生的過錯
雨是悲歡離合
 
--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高河鎮查灣村,中國新詩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紮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웃賞析
 
相信大家都有讀過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便是出自海子。在農村長大的海子,詩作裡大量使用自然和鄉村的景色意象,感情自然流露。主要除了情詩、自然景色之外,也有幾首較灰暗的詩,這便是一首。
 
從首段就使用了陰鬱的意象:
 我請求熄滅
 生鐵的光、愛人的光和陽光
 我請求下雨
 我請求
 在夜裡死去
生鏽使鐵失去光芒,生命消失則失去了愛,熄滅陽光黑夜就到來。光是首段就用了三次「我請求」,請求這個動詞是相當卑微的,大概只差沒有跪求。他請求在下雨的夜裡結束生命,感覺得出來是一種悲傷的狀態。他繼續請求:
 我請求在早上
 你碰見
 埋我的人
死去之後,還要請求一個人埋葬他,但埋的人並不是「你」,而是被你碰見。一般人死後會想被什麼人埋葬呢?是家人?最愛的人?崇敬你的人?還是不認識的人?如果你碰見他,又會跟他說什麼呢?可能會請他節哀,或是說聲「一路好走」之類的話。
 歲月的塵埃無邊
 秋天
 我請求:
 下一場雨
 清洗我的骨頭
秋天是使人憂愁的季節,隨著時間過去而身體腐朽,留下無法消失的部分,清洗過後,還會被人記得嗎?
 我的眼睛合上
 我請求:
 雨
 雨是一生的過錯
 雨是悲歡離合
後來他終於安息,闔上眼睛,但他還是請求雨,「雨是一生的過錯/雨是悲歡離合」,這是小編最喜歡的兩句,下過一場雨像是一生的過錯終將被人遺忘,天氣晴雨則代表人生的悲歡。
 
雖然詩到最後,海子仍然沒有提供線索,說明他為何要以請求的姿態,請求雨、請求死亡,比較偏向純粹的抒情,這類型的詩也許會被人質疑有強說愁的感覺,但他還是提供給讀者一種對生命走到盡頭,希望就此離開,有人埋葬,也許有留下什麼卻終究被人遺忘,這樣的想像和思考。

https://goo.gl/BLmhQC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如果有來生 ◎三毛

如果有來生 ◎三毛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塵土裡安詳,
一半在風裡飛揚;
一半灑落蔭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如果有來生,要化成一陣風,
一瞬間也能成為永恆。
沒有善感的情懷,沒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裡灑脫,
一半在春光裡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遠行,
把淡淡的思念統帶走,
從不思念,從不愛戀;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隻鳥,
飛越永恆,沒有迷途的苦惱。
東方有火紅的希望,
南方有溫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
 
如果有來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為永恆。
 
--
◎作者簡介
 
  三毛,原名陳懋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
 
美術設計:琬融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如果有來生」五個字,貫穿全詩主軸,做一棵樹、一陣風、一隻鳥。但不是一個人。
全詩的結構簡單清晰,拉出願來世的「非人」和今世的「人」的差異。所有來世的願望,皆為今世的諸多煩惱遺憾。今世過於依賴,過度尋找,來世方願為一棵樹,告訴自己不要再尋求,能夠佇立於此,靜靜看著世間萬物變遷。今世不夠灑脫,過於善感、多情。把一切的情感,全數付諸風中消散,希望自己就是那陣風。今世在人生迷途,願四方皆證希望,直抵永恆。
 
  末段「如果有來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為永恆。」三毛此詩淺白易懂,結構緊扣著「今生充滿遺憾,願來生了無憾恨。」對照三毛生平,也讓人想起海子知名的「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一詩,皆是用很平靜直白的句子,鋪陳當下彷彿了卻一樁心事般,筆者認為,這實在是很像對「整個世間,臨別的友人」告別的一首詩。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少年時代 ◎陳育萱

少年時代 ◎陳育萱
 
再次說聲再見
即使我們一點都不會
替對方挽起頭髮
梳下這一年的記憶 有些打結而多半
需要修剪 以免長得絆住我們的腳
最終沉默前來詮釋我們的相遇
掌心互握成為繭
掐住暗示的咽喉
你看到這株水仙
這片海芋凝視我
愛的土地如此稀薄
孤寂地讓我們穿過 令那青色的
葉片輕輕覆蓋這一天
 
--
◎作者簡介
 
  陳育萱。暫居臺南,性情溫和,但目前工作關係,易怒。
最後,英瑪柏格曼的話總結一切:「人生只有兩種選擇,自殺或是生存下去。」而柏格曼的抉擇是:「接受命運,生存下去」。
我的抉擇和柏格曼相同,只是暫時不打算拍什麼電影,好好寫字便可以。
 
--
  
攝影提供:許宸碩
美術設計:許宸碩
 
--

◎小編賞析
 
  〈少年時代〉是首追索青春年少的戀情的一首詩。
  對於逝去的戀情,敘事者再一次地告別。
  「即使我們一點也不會╱替對方挽起頭髮」,挽起頭髮是一個簡單容易的動作,這個動作是「不會」而非是「不能」,隱喻了對於親密關係這件事情的生嫩,連挽起頭髮都不會,那令人會想的更遠的是,其他未曾提及的更多兩人之間細節呢?
 
  記憶打結,需要修剪,避免絆住自己的腳。對於過去的戀情無法簡單地放下,所以就連相遇這件事情,也只能夠沉默以對。說得更多,只會有更多的傷害,因此沉默成為最適宜的選擇。
 
  互握的掌心已經成為繭,必須要是很頻繁地互握,方有可能長起厚繭。但連手都生繭,那對於彼此的敏銳度也必然下降,因此最終這雙手,反倒用來掐住咽喉,扼死這段愛情。
 
  「你看到這株水仙╱這片海芋凝視我」水仙和海芋是陽明山花季尾聲中,最頻繁出現的兩種植株,你看的是水仙,而凝視我,我覺察到的卻是另外一種花,雖然相近,但彼此之間的關係卻已然既近實遠。
 
  最後只能讓青色(青澀)的葉片,悄悄地讓這段愛情,成為少年時代的一段過往回憶。
  
  整首詩既惆悵,娓娓道來,雖然意象較為紛呈,但讀來仍深感後勁。

https://goo.gl/MR6xpN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雁 ◎白萩

 雁 ◎白萩
 
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
在無邊際的天空
地平線長久在遠處退縮地引逗著我們
活著。不斷地追逐
感覺它已接近而抬眼還是那麼遠離
 
天空還是我們祖先飛過的天空。
廣大虛無如一句不變的叮嚀
我們還是如祖先的翅膀。鼓在風上
繼續著一個意志陷入一個不完的魘夢
 
在黑色的大地與
奧藍而沒有底部的天空之間
前途祇是一條地平線
逗引著我們
我們將緩緩地在追逐中死去,死去如
夕陽不知不覺的冷去。仍然要飛行
繼續懸空在無際涯的中間孤獨如風中的一葉
 
而冷冷的雲翳
冷冷地注視著我們。
 
--
◎作者簡介
 
白萩,本名何錦榮,臺灣省臺中市人,一九三七年生。受過日文教育,光復後學習國語。省立臺中商職高級部畢業,經營廣告美術設計公司。一九五二年開始接觸新詩,嘗試創作新詩及散文,發表於臺中《民聲日報‧副刊》。一九五四年發現《公論報》上的藍星週刊,開始大量詩創作及投稿。一九五五年,以〈羅盤〉一詩獲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與林泠同被譽為天才詩人。
 
白萩早期曾加入紀弦「現代派」,《藍星》詩社,接任《創世紀》編委。一九六四年白荻與林亨泰等人共同創組《笠》詩社,發行《笠》雙月刊,與韓日詩人合作,編輯出版《亞洲現代詩集》。曾獲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吳三連文藝獎,榮後臺灣詩獎,臺中市大墩文學獎文學貢獻獎。著有詩集《蛾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徵》、《白荻詩選》、《香頌》、《詩廣場》、《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自愛》、《觀測意象》及詩論集《現代詩散論》等。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提供:許宸碩
 
--
◎小編賞析
 
此詩以雁飛往地平線,敘述人們盡其一生追逐所欲的狀況。
 
首句由「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描述人們面對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會不停的湧起鬥志,往所嚮前進。然而所謂夢想──「地平線」──卻遠退在「無邊無際的天空後」、「長久在遠處」,然而或許因為這樣的遠隔距離,人們才能充滿目標的繼續「活著。不斷地追逐」,但這夢想,彷彿捉弄人,總是「感覺它已接近而抬眼還是那麼遠離」。
 
第二段提及「祖先」,天空仍然如上一個時代那樣虛無廣闊,我們也仍然如上一個時代持續飛翔。這裡道出人類追求夢想乃長遠的狀態,彷彿與生俱來的本能,而「繼續著一個意志陷入一個不完的魘夢」告訴我們, 這樣的行動,不只遠古的祖先即開始,我們的後代也會繼續傳承。
 
第三段著力描寫天空和大地的遼遠,對比雁之渺小。首句「黑色的大地」與「奧藍而沒有底部的天空」把夢想的地平現壓成細細的一條,天空與大地正如追尋夢想時所面對的阻力或現實,遼闊無盡。而前途即使只是「一條地平線」也仍然逗引著雁,促其往前追逐,而就在這樣的追逐中,死亡迫近,雁的力氣和生命逐漸消去,彷彿「夕陽不知不覺的冷去」。然而就在描寫雁的死去、夕陽的冷去之後,詩人又馬上加了一句「仍然要飛行」,呈現ㄧ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傲氣。而第三段末尾,可謂張力最強的地方,「繼續懸空在無際涯的中間孤獨如風中的一葉 」,共19個字,其中卻大半在都敘述巨大遼闊的人生、阻力,而僅「一葉」是描述曠野中堅強的持守者的,形式和意義的互涉,更凸顯追尋者意志的高貴和堅定。
 
最後一段「而冷冷的雲翳/冷冷地注視著我們」彷彿命運的垂視,不帶憐憫的,冷眼旁觀渺小卻堅定的個體,只為那遙遠的夢想,被巨大的環境吞噬。
 
依當代新詩的眼光來看,或許會感覺此詩意象過少,但詩行卻很長,似乎意象的揀擇與詩的長度有些落差。但這首詩寫於民國78年以前,以當時詩壇的創作脈絡而言,能將意象羅織得如此緊密,稍具複沓的效果,又不至於單調平板,是非常不容易的。

https://goo.gl/egDYHK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像我這樣一名男子 ◎莊子軒

像我這樣一名男子 ◎莊子軒
  
像我這樣一名男子
總是穿上不對稱的襪子
油門當作,風琴踏板
每天徘徊火車站
一遍遍演奏
站前孤寂的圓環
  
像我這樣
一名男子站在路樹下
不知為何等待,雷雨摧毀鳥巢
也不碰觸我的傘
晴天牝雞啄開層雲
我沉默光潔如蛋,渴望裂痕如
燙熱龜甲,卜辭於焉綻開
  
一名男子如我這般
打靶時槍管咳不出子彈
舉手行禮,旗桿攔腰折斷
祝禱,年年聖誕
禮物鯁住煙囪喉嚨
餓鬼肚腸烈火
壁爐灰燼中復燃
  
這個男子沒有名字,像全世界
臉孔抹去的巫毒娃娃
觀光客廉價購買,帶回家鄉
衣櫃中發霉,床底下蒙塵
以愛以憎,鮮血餵養
毛髮捲纏。針線胡亂扎在
我敗絮似的心臟
  
若每個男子像我這樣
一生懸命,鐵槍磨成細針
藏身珠簾後,繡一隻鴛鴦
與自己倒影戲水
江湖平滑如妝鏡,容我修眉
剃面,整理衣冠
法像莊嚴玉臂千條,猶豫
該伸出哪隻手
撿拾掉落的髮簪
  
總有一名男子夢中現身
殷切地催促我歸還
他的五色彩筆,若否
當以青春抵債
我不懼衰朽,無畏刀鋸
奈何自宮千遍
也寫不出一頁葵花寶典
只能夜晚就著囊螢孤燈
虛構鬼狐野史
為自己作傳
  
--
  
◎作者簡介:
  
莊子軒,出生於台北,長於桃園某濱海小鎮。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全國台灣文學營創作獎、夢花文學獎。作品散見聯合副刊、人間副刊,2009年參與台北國際詩歌節朗誦。
  
(簡介摘於作者出版之詩集:《霜禽》)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提供:許宸碩
 
-- 
◎小編ㄇ賞析:
  
嗨,這邊是已經暫離了好一陣子的小編ㄇ,雖然大家也都不知道誰是誰,但還是想跟大家說聲嗨。適逢我已經關注了很久的詩人出詩集,這一次就決定將這位詩人的詩推薦給大家。挑選的時候有幾首備案,最後選擇這一首詩當作介紹這位詩人給大家認識的敲門磚。
  
其實推薦這首詩給大家也非常適合,因為畢竟這首詩就是詩人在描寫自己。他寫,像我這樣一名男子,不由會讓人想到香港作家西西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是一部很棒的小說),在這樣的一首詩名的脈絡下,詩句中的文字是以一種自知觀點在運作的。詩人擁有自知,並且將其書寫出來。
  
每一句詩句都是在向他人詮釋自己,也像是在向自己解釋些什麼。開頭他寫「像我這樣一名男子/總是穿上不對稱的襪子/油門當作,風琴踏板/每天徘徊火車站/一遍遍演奏/站前孤寂的圓環」詩中的情緒像是在解釋自己的孤寂與沉默,人生像是開著一輛車在道路上行駛,油門當作風琴踏板,跟著旋律擺盪,但這種演奏卻是一種反覆的復沓。
  
這樣子的沉默與傷心似乎貫穿整首詩,到第四段他寫「這個男子沒有名字,像全世界/臉孔抹去的巫毒娃娃/觀光客廉價購買,帶回家鄉/衣櫃中發霉,床底下蒙塵/以愛以憎,鮮血餵養/毛髮捲纏。針線胡亂扎在/我敗絮的心臟」到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單純在寫自己,而是在寫前面所提到的「一名男子如我這般」的那位男子,但是在他者出現的狀況下,他又提到「如我這般」,產生了一個混雜的效果,那這種傷心到底是如何的一種哀愁?後一段他寫:「若每個男子像我這樣/一生懸命,鐵槍磨成細針/藏身珠簾後,繡一隻鴛鴦/與自己倒影戲水」像是在擺出某些姿態,宣告自己的形象,而身為一個書寫者,孤獨也許是永恆的課題,像是一隻鴛鴦(並且是被繡出的),與自己的倒影戲水。
  
最後的收尾是很有意思的一段,他與其他文本做出互文,像是五彩筆、自宮、葵花寶典、就著囊螢孤燈虛構鬼狐野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尋一下這些典故,無論是五彩筆的典故,又或者是葵花寶典,甚至是鬼狐野史,都再再地顯示出書寫者的焦慮。最後幾句,「我不懼衰朽,無畏刀鋸/奈何自宮千遍/也寫不出一頁葵花寶典/只能夜晚就著囊螢孤燈/虛構鬼狐野史/為自己作傳」寫出了書寫者的無奈與不甘,於是最後也仍只有繼續寫下去了,效仿葵花寶典自宮,也寫不出任何一頁葵花寶典,於是只有繼續走、繼續前進,即使是虛構鬼狐野史為自己作傳也好,一切都是為了走出自己的道路。
  
像我們小編寫詩介一樣,我們的判斷並不等於所有人的判斷,有些詩介也許並不切中核心,有些內容或許只是小編的一廂情願而已。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太相信我們,也不要將我們所寫的這些內容當作學校作業交出去,我們更希望做到的是,透過我們的介紹,大家對詩能夠有更多的窗口去認識、去接觸,這才是我們想要做到的。

https://goo.gl/X4KZVQ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我們最後一次一起度過一個雨天 ◎崔舜華

我們最後一次一起度過一個雨天 ◎崔舜華
 
我們最後一次一起度過一個雨天,
一起吃一碗清底湯麵加蛋包
湯是熱的,裡面有醃菜和雞蛋,
蛋黃游出來像春天的魚苗,
最後一次兩個人合照,你最後一次穿
那件黑白格子的短袖襯衫。
最後一次牽手逛街,
挑新衣服給我,說我穿藍色好看。
最後一次產生情緒而沒有
擁抱,沒有親吻
你撐著傘覺得累了,
最後一次分別洗澡,
最後一次一起洗澡,
一起讀書,躺在床上,
看電視裡面別人的失敗戀情。
最後一次掉眼淚,最後一次
邊爭吵邊掉眼淚,
最後一次你對我說:
  ──我那麼喜歡你。我那麼喜歡你。
但是我再也不能
摸摸你的頭髮,哄你上床睡覺,
一起下雨,一起放晴,
花整個晚上聽你說以前的事情。
再也不能一起養一隻貓,
真對不起──我真的,真的是這麼想的
真的想拆開一只信封,
重新寫一封信,在信紙的背面寫
一千次,你的名字。
然而你要走了,
然而我要走了,
我們要成為彼此的鄰居,園丁,郵差,表親,社群好友,
各自起床,吃飯,上班,回家,刷牙,走路……
再也不會在星期天的晚上
一起抽一根菸,
分享一杯開水,一部電影,一個笑話。
最後一次和你一起睡著,
做了夢而夢裡你對我說:
  ──還可以的。還可以的。
電視裡,陌生人大聲主張明天也會下雨,
那是我唯一能夠告訴你的。
 
--
◎作者簡介
 
崔舜華,政大中文所畢業,仰賴瑣碎文字,勉以度日維生。著有個人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
 
個人網址:《巨靈橫臥的夢境》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我們最後一次一起度過一個雨天〉是一首字句簡單的詩,但阿Ben認為使用這樣的簡單來成就藝術的效果很可能要比炫耀高深的技巧展現強大來得困難。
 
這首詩的開頭便呈現了一對即將分手的戀人在感情接近結尾的時刻聚在一起的情景,然後在這大量的許多的一之中,一對情侶所面對的所有「最後一個」都要讓彼此更多更多的認識到彼此也要從「一對」逐漸走向「一個人」的事實了。
 
開頭寫:共吃一碗清底湯麵配蛋包,這樣極簡而甚至有些刻苦的物質生活,是不是兩者分離的原因呢我不曉得。這樣的畫面讓我彷彿置身在一個寒冬夜晚的街頭,看一對情侶在小吃攤點了一碗湯麵坐下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久久不語的沉默即便外人看了都要感覺那樣揪心。湯底是清澈的,但兩人的內心想是有著紊亂的暗流,以至於在這溫熱的湯汁裡,靜靜躺著的兩樣物事,都呈現了不同的面貌:醃菜是被醃漬過的,是誰的眼淚讓他因封存而持續?流出蛋黃,如同春天的魚苗般提供了生命力的雞蛋,又是否因為原先狀態的被打破,而讓彼此的關係留有更多一點挽回的餘地?
 
但醃菜還是醃菜,蛋黃還是蛋黃。崔舜華筆鋒一轉,寫兩人合照,此時的差異仍舊被彰顯出來:面對身著黑白條紋短衫的對方,詩中之「我」已知道是最後一次了。沒有像對方對身著藍色的自己一樣給了好的評價。但一面是黑白的舊衫,說不明白的舊感情,一面是色彩豐富的新衫多美麗,兩人的關係在這樣的對比中被推進到更尖銳的對比處境,再更難調和了。
 
所以她寫:「最後一次產生情緒而沒有/擁抱,沒有親吻/你撐著傘覺得累了,/最後一次分別洗澡,/最後一次一起洗澡,」在這以下的句子,詩中之「我」與「你」處理感情的方式不再以幽微的比喻來呈現,反而更直截的以彼此相處的行為來跳舞:產生情緒而沒有擁抱/親吻,這樣的動作與以往不同,想是一種對分手的練習,或者對當下關係處境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猶豫。「你」撐著傘覺得累了,那原先具備保護功用的,對雨天進行防禦的對象和傘,形象上原先密不可分,卻在這裡要劃下一個休止符。從「分別洗澡」到「一起洗澡」以後,兩人像是從原先的練習分手狀態,又轉換到一種依依不捨的把握當下思維。從分別又走到「一起」,最後進入詩中之「我」對一段關係即將失去的小小遺憾裡頭。所有曾經一起經過的或好或壞的事,所有可能還能保存的各種不同關係裡,都只剩下夢裡的喃喃自語:「還可以的,還可以的。」話聲猶在,但我們都知道,那個人,已經很好很好的離開了。不回來了。
 
在崔舜華這首詩的構成裡,除了對意象細節跟動作安排的巧思以外,我以為非常值得一看的是他字句間流動的感覺節奏。在如此簡單的字句裡棉裡藏針,又細細呈現了自己想要的情調,讓這些句子間經過互動後呈現一個有著濃烈情思的依戀與惋惜情調。我以為世上最令人不捨的感情絕非單純的生離死別,而是那種雙方都留有一分愛戀之意,眼看著天涯咫尺,但在內心情感上卻從此咫尺天涯,終究不能不分離的遺憾。在這首詩中看起來只是兩個人的事,但透過電視機,又傳達了具備普世性的第三者的聲音,讓這段愛情顯得親民又簡單,卻又深刻無比,非常強大的擊中了阿Ben那久傷未癒的心。

https://goo.gl/8RhJBx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等那些時間過去 ◎林婉瑜


等那些時間過去 ◎林婉瑜
 
很多時候
我們所做的
只是在等那些時間過去
 
等那些時間過去
花就會開了
天就要亮了
哭喪的臉笑了
失散的氣球重新回到手心
 
知道你在未來的某個日子等我
我便願意了
願意等那些時間過去
願意漂流在時間的河上
靜靜的
靜靜的數算天光
 
--
◎作者簡介:
 
林婉瑜。一九七七年生,台中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主修劇本創作。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www.poem.com.tw 年度詩人、青年文學創作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入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詩卷》、小學國語教材等中外選集。編有《回家 — 顧城精選詩集》(與張梅芳合編);著有詩集《剛剛發生的事》、《可能的花蜜》。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全首詩扣緊「等」這個字,由題目開始緊扣著每一段,從第一段來看,詩人賣了個關子,只告訴讀者「我們所做的/只是在等待那些時間過去」,但是究竟是甚麼原因讓我們等待,詩人並沒有說出來。第二段延續著第一段的結尾,等時間過去接下來用了許多相當可愛又溫暖的詞彙來鋪陳,無論是花開、天亮、到重回手心的氣球,這四句詩就像在告訴讀者,時間過去了,一切都會轉好的,無論是大自然的花開、天亮,或者遇到挫折時的沮喪,這些事情都會隨著時間過去,然而作者沒有直接跟說出這些話,而是利用四個充滿正面的意象來陳述。最後一段描寫的角度回到了這首詩的「我」身上,在漫長的等待時光裡,知道有個人在前方等待著,無論是沮喪或者焦慮的心情都能變得緩和一些,會願意讓那些事情隨著時間的而逐漸淡去,而我只是沉默並且緩慢地算著讓時間過去。

https://goo.gl/tYWyvU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文明的雨後 ◎陳昱文

文明的雨後 ◎陳昱文‬
 
雨後的草原裡
有些細碎隱匿的聲響
你緩步行走如一隻野生的環頸雉
而我只能遠遠的 遠遠的 張望
彷彿一位文明的獵人
 
--
◎作者簡介
 
陳昱文,1989年出生,現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所研究組。曾獲東華文學獎、《創世紀》六十年詩獎,2014優秀青年詩人獎、臺灣詩人流浪計畫獎助。作品曾入選《小詩‧隨身帖》、《2013臺灣詩選》、《2014臺灣詩選》。
 
喜歡花蓮的山海。喜歡校園裡的環頸雉、隱湖。喜歡溫健騮。期許自己的詩作再輕盈些,多感受生活裡的火焰。看著母親拿煎鏟如握筆,我堅信那些不寫詩的人,可能更懂得詩。
 
--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本詩選自陳昱文刊載於聯合副刊的作品。全詩在內容上,巧妙地透過「環頸雉」這個動物聯繫了你和我,敘事者「我」聲稱是「文明的」獵人,而我們知道,獵人本質上具有野蠻、侵略性的特質,與此處的「文明」恰似悖反──「而我只能遠遠的 遠遠的 張望」,在我看來,實則獵人有慾望而無膽,文明成為了另外一種保護色。
 
詩裡指出的「文明」看似為「教養」的宣示,但也可以視為安靜地等候,更何況,我們不確定獵人究竟要獵取什麼,因而我認為文明在此有複雜的意涵,讀者不妨細細咀嚼,在此我提出另一種文明式的獵取:「攝影」。獵人與獵物的關係,你與我的關係,又不免讓人想到情感,這個情感是清澈的,在雨後的那一刻發生的。
 
環頸雉是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校園內特殊的鳥類,牠們通常在清晨或者黃昏出現在草叢裡,與人群有一段距離。熟悉環頸雉的東華大學學生也許閱讀本首詩會有會心一笑的感覺,人與牠們的關係通常是「只能遠遠的 遠遠的 張望」,牠們出沒也總是發出「有些細碎隱匿的聲響」。有機會的話來一趟東華,牠們就會在你身旁。
 
你也可以當一位文明的獵人,用一首詩靜靜地等候牠們。


https://goo.gl/RI8lH8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生活 ◎林亨泰


生活 林亨泰
 
你的聲音,若不從你的喉嚨發出;
而要裝成有體面的人的喉嚨發出;
那是可悲的。
 
你的聲音,必須是極為單純的,
要單純得像一個農夫那樣才像你,
要單純得像一個工人那樣才像你。
 
那些聰明的傢伙一個個地得志了,
有些人出了名就趾高氣揚,
有些人發了財就遠走高飛。
 
不必靠了一個特別理由來生活,
活下去本來就是不用藉口,
除非你侮蔑了它。
 
--
作者簡介
 
林亨泰,筆名亨人、桓太,彰化北斗人,台灣師範學校教育系畢業,曾於彰化北斗中學、彰化高工、建國工專、台中商專等任教。
 
1947年加入銀鈴會,由於銀鈴會於1948年聘請楊逵為顧問,加上四六事件及隨即的戒嚴,楊被補,銀鈴會停止活動,林也受到牽連,停止寫作一段時間,直到1953年開始與紀弦接觸,後加入現代派。1964年參與笠詩社,成為首任主編。2004年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

 
著有詩集《靈魂的啼聲(日文)》、《長的咽喉》、《林亨泰詩集》、《爪痕集》、《跨不過的歷史》等,及詩論集《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見者之言》等,1998年出版《林亨泰全集》共十冊。
 
--
小編賞析
 
這首詩於197810月刊載於《台灣文藝》,距今已經三十餘年,句子相當直白,用的技巧幾乎也只有基本的排比。然而,就是這樣的形式,才能和內容符合。
 
「你的聲音,若不從你的喉嚨發出;/而要裝成有體面的人的喉嚨發出;/那是可悲的。」聲音和敘事腔調相關,這首詩的敘事腔調直白,而帶著日文翻譯腔,這就是作者熟悉的語言。作者勇於以自己的語言、腔調敘事,即使聲音單純,內容簡單,「你的聲音,必須是極為單純的,/要單純得像一個農夫那樣才像你,/要單純得像一個工人那樣才像你。」最重要的是「聲音像你」,或許對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寫作品時的誠實吧,誠實地以自己的聲音說出來。
 
然而,誠實的人不一定有好報,為了保持誠實,你不一定能取悅那些不喜歡你的聲音的人,使得這樣的行為顯得笨拙,「那些聰明的傢伙一個個地得志了,/有些人出了名就趾高氣揚,/有些人發了財就遠走高飛。」作者在批評那些出名者和發財者的同時,也隱隱稱讚這種笨拙、願意用自己的聲音說話的人。
 
「不必靠了一個特別理由來生活,/活下去本來就是不用藉口,/除非你侮蔑了它。」延續著上一段的脈絡,如果趾高氣昂、遠走高飛是侮蔑了生活,那麼用自己的聲音說話,就不必使用特別的理由來生活,活著就是活著,如此單純而已,就像用自己的聲音說話一樣單純。
 
對照著林亨泰從日文到中文的創作歷程,以及在那戒嚴時代下的氛圍,更讓人感受到,作者在寫這些詩句時,是如何反思、面對自己的詩句的。即使時代不同了,但那種對於自己誠實的要求,對於創作者來說,始終都是相當珍貴的。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井邊物語 ◎洛夫

井邊物語 ◎洛夫
 
被一根長繩輕輕吊起的寒意
深不盈尺
而胯下咚咚之聲
似乎響自隔世的心跳
那位飲馬的漢子剛剛過去
繩子突然斷了
水桶砸了,月亮碎了
井的曖昧身世
花鞋說了一半
青苔說了另一半
 
--
◎作者簡介:

洛夫,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陽人,1928年生,淡江英文系畢。與瘂弦、張默同為《創世紀》詩刊三巨頭,於左營創設《創世紀》詩刊。現在旅居加拿大溫哥華。

其早期詩風受存在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影響,被詩壇譽為「詩魔」;後期則保留超現實手法,語言上比較放鬆而有彈性,與前期迥異。近年除創作外,還潛心於書法,長於魏碑、漢隸、行草。著有《靈歌》、《石室之死亡》、《無岸之河》、《因為風的緣故》、《隱題詩》、《漂木》等30餘本詩集,另有散文集與評論數本。

--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美術設計:小葵
 
--
◎小編賞析:
 
這是一段井與曖昧的故事。
井,雖是聚落打水、維繫生命的必要事物,但同時卻有著深幽、寒冷、古老、狹小、潮溼等意象,而井又往往和歷史、愛情、謎團、死亡扯上關係。
 
在本詩裡,可以看到詩人所使用的幾個字詞,如:「長繩」(深幽)、「寒意」(寒冷)、「咚咚」(狹小)、「隔世的心跳」(古老、死亡)、「斷了」、「砸了」、「碎了」(狹小、死亡)、「青苔」(古老、潮濕),把井的幾個意象勾勒出來,同時也營造出一股淒情、清冷、幽遠的氛圍。
 
水桶打上來的水,雖然深不盈尺,但卻十分寒冷。因為井的狹小,因而發出咚咚的撞擊聲響,從井中傳出的聲響是幽遠而不清的,詩人用「似乎響自隔世的心跳」來形容,彷彿在暗示著這井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接著畫面突然有所轉折,一個飲馬的漢子過去,繩子突然斷了,墜落的水桶在井壁上砸破了,水面上的月亮因這變故而碎裂了。一切來的那麼突然,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飲馬的漢子與此是否有關呢?沒有人知道。
 
最後三句是本詩最關鍵也最迷人的句子,「井的曖昧身世/花鞋說了一半/青苔說了另一半」,詩人在最後只留下兩個線索,「花鞋」和「青苔」。花鞋的主人應是個女子,那女子去哪了呢?這女子和飲馬的漢子又有什麼關係呢?為何只留下花鞋呢?想細一點,留下的花鞋是一雙還是一隻呢?這些曖昧不明的疑惑,讀者只能猜想,作者也沒看到真相,唯一明白的見證者,只有在井上的青苔(從鑑識的角度來看,青苔的狀況也是推敲出事件的線索)。
 
詩名雖然有「物語」二字,但詩人卻僅寫出片段畫面,究竟井邊發生什麼故事呢?只能留待讀者用想像去補完了。
 
※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後來以本詩加以延伸,寫出另外一首詩,附註在下:
 
〈錯愕〉
井,以無聲的獨白
訴說著
一小片天空的曖昧
汲水的女子
眼看著
一枚簪子跌落跌落水井
那個急呀
她彎下身子去撈
這才發現自己的臉
原是世上一面破鏡


https://goo.gl/oGXBXR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靜靜的桂川──在京都嵐山渡月橋所見 ◎楊佳嫻


 
舊舫並排河畔
蘆葦尖探入,窺視
無風,而船身何以浮沉
莫非仍有浪人神出鬼沒
進行著幽冥的打鬥
 
然而,只有牛仔褲下著木屐的旅客
依傍欄杆指點
橫飛的蒼鷺
 
黑瓦下點起紅燈籠
艷色搖盪,如天空之耳飾
庭院中山水侷促
紙門小小而人影綽綽
衣角轉過青巷,追蹤且臆想
聽見了宛轉笑聲麼──
或者,只是寒冬中短裙的女學生們
單車上划動青春之膝
 
我們且手持抹茶冰淇淋
像神祇安於冷淡,連火焰都褪色
施施然於街道店鋪翻看
精緻的搖扇、紙巾
寺廟信箱擁擠著晚報
時代劇演員休工的日子裡
走出汽車,爬上人力車
觀光這巨大紀念館
 
霧的手掌默默掬起水聲
而此夕無月,似乎無光可渡──
老太太正顫巍巍墊高了腳
撳下紅燈籠裡
燈泡的開關
 
--
◎詩人簡介
 
楊佳嫻,一九七八年出生,台灣高雄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少女維特》、《金烏》等。
 
--
 
攝影提供:簡妤安@京都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這首詩描寫於日本古城觀光所感。
 
首段以「舊舫並排河岸」點明環境為水岸,「蘆葦尖探入,窺視」延續水岸風景,也營造出詭譎的古意,而後「無風,而船身何以浮沉/莫非仍有浪人神出鬼沒/進行著幽冥的打鬥」描述身處日本小城,旅人可能展開的各種想像:想像所處之境,仍有日本封建時代,最具悲劇美感的浪人的幽魂,在此不滅的勇鬥。但第二段的「牛仔褲」迅速使作者幻滅,「牛仔褲下著木屐」清晰有力的道出,一個地方被過度觀光後,對其景緻、文化氛圍所帶來的破壞。來到日本觀光的旅客,無不想穿上浴衣、踩上木屐,融入景色,但卻因為過度的人潮,這個地方已不再是旅遊書上美麗的日本,而是雜燴各色人種、各國腔調的共和國。
 
第三段「如天空之耳飾」描述旅人在此異鄉,偶然邂逅的美景,但如此景緻,只能抬頭仰望。低下頭,視線所及之處,原該小巧有味的日式山水庭園,卻因人潮眾多,顯得侷促擁擠。在此紛擾的聲色中,主角仍然極力尋找,仍然抱著希望:或許會有一段神話般的邂逅,在冥冥中發生,於是在聽見宛轉笑聲之際,主角快步追去,所見卻只是「寒冬中短裙的女學生們/單車上划動青春之膝」。
 
第四段「我們且手持抹茶冰淇淋」正以日本最有名的產品,說明的作者的心冷。「且」字是姑且、苟且之意,帶有無奈的、心灰的感覺。「像神祇安於冷淡」彷彿千年的神佛早已看透這一切,但又感覺,在巨大的歷史的古意中,被神佛惡意的拋棄了,遺落在現代裡。「施施然於街道店鋪翻看/精緻的搖扇、紙巾/寺廟信箱擁擠著晚報/時代劇演員休工的日子裡/走出汽車,爬上人力車」,這段敘述,感覺得出來,這個城鎮奮力的想要復古,極為友善的,希望所有來此的遊客能夠盡興而歸,卻在這樣刻意的擺置中,失其原有風味。
 
末段首句回到對自然的描述「霧的手掌默默掬起水聲」,這個「默默」隱含了自然對此情景的無奈,彷彿霧也有生命、自然也有性情,眼見曾經美好受人景仰的城鎮,淪落至此,只得默默的,繼續它萬年不變的事。「而此夕無月,似乎無光可渡──」呼應現時場景「渡月橋」的名稱,從「光」的想像中,作者又驚見,第二段所言,少數令她驚豔的美景──「天空之耳飾」的紅燈籠,其實內裡,也是現代化的燈泡。
 
這首詩不斷在對異地的想像和幻滅中擺盪,正如我們都經驗過的,觀光的窘境。大多數時候,我們嚮往觀光景點,可能是看了某個部落客的旅遊文章而心動、或許是因為旅手冊上的照片太引人入勝,於是對那兒美好的景致、幽靜的氛圍產生幻想。但在這資訊爆炸又交通便利的時代,心目中對景點的幻想,往往在到達彼處後,消失殆盡。比如詩中主角,原想來此欣賞日本純正的文化美感,所聞卻都是身邊遊客中文或英文的腔調。遠飛的蒼鷺頗有氣氛,但身邊不是輕定的微風,而是一對對熱吻的情侶。又或原想來此,帶回極具日本古味的伴手禮──或許一片銀杏葉或手工的手絹,攤位上卻只琳瑯擺著被壓死在書籤裡的植物纖維,和工廠大量印製的、了無奇趣的方巾。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觀光可能讓一個地方興起,但也能帶來破壞。這樣的感受,在我們的旅遊經驗中不計其數,但不易言說、表達,而詩人利用景物及幻想的描寫,道出這種,旅遊的失落感。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平安—我的愚民政策— ◎陳千武


 
我希望妳信神
雖然
我無信仰
但是
我喜歡妳信神
 
……………
妳就
不再跟我吵鬧了
 
--
◎作者簡介
 
陳千武(1922-2012):
 
本名陳武雄,另有筆名桓夫。南投縣名間人,後居台中,日治時期台中一中畢業。曾任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笠詩社發起人之一。著有詩集《密林詩抄》、《不眠的眼》、《媽祖的纏足》、《安全島》等;小說集《獵女犯》,後改版為《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
 
另翻譯許多日文詩,以及參與翻譯《張文環全集》、《西川滿小說集2》等。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賞析
 
以信仰來壓抑被統治者的思想,一向是統治者的拿手把戲。千百年來,多少起義、征戰是以宗教之名。有些統治者是虔誠的信仰者,不過對大多數統治者而言,神恐怕只是他拿來恐嚇平民的另一種方法吧。
 
其實在日治時代已經如此了。在神道教系統裡面,天皇便是神道教的最高領袖,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在昭和天皇在1946年對全國宣告「天皇不是現世的神」之前,事實上全日本都當天皇是神明,而統治者(不一定是昭和天皇而已,他身邊的軍官也有很大責任)利用這樣的神性,要國民對神絕對效忠尊敬,也才能發動神風、玉碎、萬歲衝鋒等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軍事行動。
 
然而,當昭和天皇都否認了自己的神性後,也就明白地說了,他知道自己不是神,但他(或他身邊的人)卻以此來命令平民、壓制反對的聲音,表面的平和事實上是思想的恐嚇乃至實際的逮捕壓抑出來的。
 
之後國民黨來台,也用類似的招數將蔣介石神格化,但我們如今也知道,蔣介石其實也就是個人,魚兒往上游的故事甚至是抄襲其他故事的。但在那個當下,當其他人認為「蔣公是人類的救星、世界的偉人、自由的燈塔、民主的長城」時,光是崇拜就來不及了,怎麼會反抗?而那些識破者又在白色恐怖之中噤聲,直到後來時代漸漸轉變……。
 
這首詩有一點值得注意,裡面使用的「妳」是女字旁。除了對方是女性,還有一種情況會以女字旁直接稱呼,也就是指涉的事物是地方或國家。而在這首詩中,這個「妳」指的,應該就是我們的母親之島台灣吧。
 
這首詩很簡單,但在其中揭露的統治者的傲慢卻值得玩味。
 
另外,時至今日,雖然已經沒有統治者神格化的行為,然而地方信仰和黑道的複雜關係、或者許多人士藉由宗教斂財的案件也層出不窮。那些在上位者真的信仰神嗎?恐怕還不見得。
 
用這情況重新以這首詩解讀,又有另一番味道。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右外野手 ◎羅葉


 
  這角落彷彿已退休
  自內野的,凝靜的激動,
  遠遠是意志的擁抱與分離:
  投手、捕手、打者與相同側面的觀眾。
  這角落擔任休息的工作,
  彼端正飛掠一線快速下墜球;
  草叢間有螞蟻散步,
  彼端正響徹裁判的吆喝;
  土洞裡蟋蟀悠悠地唱⋯⋯
 
  世界很忙,忙碌於遺忘,
  風吹得草微搖,搖不了其中的石像。
  彼端掀起爭執,開起小小的會議,
  這角落並不意想誰來說句話,
  只等待:一個高飛球
  或可能是高飛球的打擊聲
  想起我——在這時刻,
  在這青嫩如草的生命裡,
  就有著這樣的期待⋯⋯
 
 
--
◎作者簡介
 
羅葉,本名羅元輔,1965年生,台灣宜蘭人,早在建國中學擔任校刊《建中青年》編輯時期,開始大量閱讀現代詩,從瘂弦到余光中,並開始創作,寫下〈蟬的發芽〉,「…時間正潛沉如殼如罈之胸懷/我在時間的胸懷中隱隱膨脹,默默數聽/默默中我將在冷冷之上/更高的秩序中生長」。
 
1983年進入台大後,逐漸展露才華。大三時,主編台灣大學法學院刊物《台大法言》,並投身台大學運,創辦地下刊物《自由之愛》,其創刊詞「讓我們嘗試檢驗真理的體質/就在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上/我們什麼都該重新認識/百分百的自由與/沒有仿冒的愛」,揭示他對社會正義的堅持與追求。
 
羅葉先後任職於《南方》、《民進報》、《新新聞》、《自立晚報》、《香港明報》等,並曾於華岡藝校、永和社大、宜蘭社大,作品散見於各報藝文版,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大獎、中央日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新詩獎、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等。
 
1998年,羅葉因遺傳性宿疾併發腦中風,腦部手術後,返回鄉宜蘭養病,再回到教室,教授閱讀和寫作。最後,用僅剩餘的生命參與創辦宜蘭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用鋤頭、用文字,耕耘出一處樸質、自由的校園,直到2010年初病逝。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59040)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賞析
 
  這是羅葉年輕時的作品,1987年刊載於《台大青年》,也收錄在他的第一本詩集《蟬的發芽》。「在這青嫩如草的生命裡⋯⋯」,確實就是那樣的時代。表面寫的是棒球,右外野手,想像一個類似大學系隊的比賽,不能用職棒標準去衡量,畢竟打者們並不像職業選手般擁有轟炸球場任意角落的能力。對右外野手而言,比賽在遙遠的內野發生,所謂精彩的比賽,「意志的擁抱與分離」,全都在彼端。他戴著手套,看著球在遠方飛翔、下墜,比起裁判的吆喝,更接近他的是「土洞裡蟋蟀悠悠地唱」,一切彷彿不干他的事,他只是看著。
 
  詩裡寫的就是這樣的等待。戴好手套,在遙遠的角落看著比賽持續進行。「世界很忙,忙碌於遺忘」,不是每個人都得天獨厚,站得到內野位置,享受每個表演的瞬間;儘管如此,他仍做好了準備,等待「一個高飛球/或可能是高飛球的打擊聲」,準備好在那短暫的時間裡盡情綻放自己的體能,奔跑、飛撲。每個人都可能是詩裡的右外野手,在孤寂的寧靜裡,有著幾欲爆發的生命,準備演出一次驚人的美技。「想起我——在這時刻,/在這青嫩如草的生命裡,/就有著這樣的期待……」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畫筆與石頭  ◎鴻鴻



  小時候我們用畫筆在白牆上塗抹
  抗議哥哥沒法選舉和旅行
  抗議姊姊沒法戀愛和工作
  抗議我們沒法露出自己的臉孔
  抗議我們沒有別的電視別的神
 
  後來別的神來了
  也帶來了電視攝影機
  他們推倒了白牆
  也炸死了姊姊和哥哥
  我躲在屋子後面
  對著坦克扔石頭
 
  如今我在異國的海灘
  用畫筆在石頭上塗抹
  賣給看不見臉孔的遊人
  多美的風景他們摘下太陽眼鏡
  他們說我的石頭
  讓他們感到幸福與自由
  那是你的家鄉嗎
 
  不,家鄉在我心中
  只是一片不毛的沙漠
  而幸福和自由——
  從小我就學會了
  那就是我的畫筆
  和石頭
 
 
--
◎作者簡介
 
鴻鴻
 
詩人、作家。作品多樣,包括「與我無關的東西」(詩集)、「過氣兒童樂園」(散文)、「台北波希米亞」(記錄片)、「三橘之戀」(電影)、「人間喜劇」(電影)等,編有「當代經典劇作譯叢」等書。
 
 
(此作者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07562)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賞析
 
  這首詩選自鴻鴻的詩集《土製炸彈》,一本大小剛好適合盈握、像握著莫洛托夫雞尾酒的詩集。裡面的詩風格多如這首般直白,將世間的種種殘酷在讀者面前炸開。詩裡的情節至今仍頻繁熱烈地上演,打了千年仍沒完的宗教戰爭,令人無法相信世間有神,被壓迫、抗爭、然後是更強烈的壓迫。無人拯救、流離失所,在新聞裡一閃而過的難民,在詩裡有了完整的鏡頭。
 
  石頭即創作,用創作對抗世界就像對著坦克丟石頭般無用。背負著悲慘的生命而繪出多彩的創作,足以讓人摘下太陽眼鏡,「感到幸福與自由」。這是簡潔的諷刺,卻也是創作少數的積極意義:世間的種種苦難能囚禁身體,卻困不住心靈的飛翔。只要有畫筆與石頭,只要還能畫出幸福與自由,就能從這如牢籠般的世間短暫出走,像直面坦克車狠狠丟出去的石塊。或許沒有一首詩能阻止一台坦克,但這種直面就像在宣示著,不,你無法掌控我。丟往坦克的石塊多數會彈開,甚至會被碾碎;但仍會有少數被精心彩繪的石塊被撿回去、擺進人們家裡,在坦克已朽壞的多年以後,成為歷史的見證。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來自中國的一張照片 ◎哈金 著/明迪 譯


 
上次吃飯時你告訴我,
你遲遲回不去,
因為不能閉上嘴。
 
你給我寄來的照片上,
看起來你回去後很開心,
和老婆孩子在一起,
身後的蜿蜒小道
同小佛山上的一樣
肅靜。
 
我還是擔心
你那張笑開的嘴。
 
--
 
◎作者簡介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著有三本詩集:《於無聲處》(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 六部長篇小說:《池塘》、《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
 
--
 
美術設計:簡妤安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旅台小子ɘ】賞析
 
嘴的展開與否,隱喻著地方上對於言論的控管。『不能閉上嘴』的行徑,變成是詩中所指涉的社會裡頭的誤差行為。吃飯、拍照的笑容,這些容易被用來栽贓的動作,都得小心翼翼。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被安上莫須有的罪名。好玩的是,這首詩本身在告誡讀者在所處的社會當中,對於自己的『嘴』是時候的,閉上。但同時,它卻又是作為『不能閉上嘴』的示範。這種自我矛盾的寫作與心理的不一致,成了詩中有趣的閱讀。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肢體練習 ◎孫得欽


第一課的主題是:背叛
但不能太快讓他們知道

我走進教室

開始宣講課程:
「為了讓你看清情感的流向;
讓你明白自己的強壯......」

我將男女同學配對分組

(當然故意湊合或錯開了
關係曖昧的幾對)

讓他們騎馬打仗

讓他們走雙人平衡木
讓他們練習空中飛人
彼此拋接、摩擦、支撐對方的
重量,在高難度的旋轉後
安全落地
(信賴要深深地建立在肉體之上)
在關鍵的時刻
完成放手的儀式
(規則只讓一方知道)

這時把兩個大字寫在黑板

台下投來一些敵意的目光
「這是愛的基礎
學會背叛他人
才能懂得誠實」

或讓他們看見所愛之人在眼前

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連結
有人已經刷白了臉
「下一堂課才會討論嫉妒噢。」我提醒
--背叛的旁系血親

要愛他的一切。我說。


最刺激的,是連他的背叛也愛


我將得意的警句寫在黑板

同學們拿出紙筆
紛紛抄下

「你這爛人。」

剛才摔到地上的女同學從座位站起
漲紅著臉,忿忿以告
彷彿我是她生命中最恨
且最重要
的男人

全班靜穆下來

空氣有如薄冰
我看著她
沉重地看著
幾乎看得見她
發出光輝
莊嚴的一刻降臨--
我說我被妳

深深傷害了


(同學們拿出紙筆紛紛抄下)

--
◎作者簡介

孫得欽


台灣人,從事文字創作、電影與表演藝術評論、攝影、翻譯。最想要的禮物:時間。現在相信的事:鐵石心腸是上策 。

個人部落格:沒有翅膀的人是怎樣度過一生 
著有詩集《有些影子怕黑》
--
◎小編賞析

此詩的背景設定,是發生在個帶有超現實色彩的教室,老師與同學們有對白的討論,從對白文字中,不難發現濃郁的隱喻色彩,「這是愛的基礎/學會背叛他人/才能懂得誠實」,背叛與誠實,愛與傷害,是事物的兩極,兩者並列顯現衝突性。


此篇討論到愛,但題目訂為肢體練習,用彼此的身體,顯現性暗示的互動,或戀人的對峙。(信賴要深深地建立在肉體之上)/在關鍵的時刻/完成放手的儀式/(規則只讓一方知道),而首段最先出現的是:背叛,也預示了詩最終的結局,傷己所愛、為愛所傷,在愛面前,我們都像只知皮毛的學生。作者繼續討論到愛的複雜性,背叛、傷害與性,都屬愛的一部分。愛是生,愛也是滅。


另一種解法,也可以看做作者對於速食戀愛的評判,在真正尋找到一生的摯愛前,游移在眾多軀殼之中,執著於身體之愛,便可能輕易的摔碎對方的身體,作者顛覆了愛的質地,將暗物質解剖萃取,但那也是愛存在的方式之一(嗎?),此詩亦可看做作者對於肉體之愛的辯論。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夢見妳丈夫六次 ◎佐藤春夫


昨晚只夢見妳兩次
卻夢見妳丈夫六次
就連在夢裡也沒法和妳好好說話
和他卻邊散步邊聊天開玩笑
連睡神也不讓我舒坦 所以
來世已注定無疑了
一夢見妳我便立刻醒來
然後再也無法入眠
可夢見妳丈夫卻無法醒轉
第二天頭痛欲裂……
坦白說 我想作一次
殺了妳丈夫的夢
想知道自己會有多麼後悔

--
◎作者簡介
佐藤春夫(1892年4月9日-1964年(昭和39年)5月6日),日本小說家、詩人、評論家。以豔美清朗的詩歌和倦怠、憂鬱的小說知名。活躍於大正、昭和時期,獲得過日本文化勳章。

--
 
美術設計:簡妤安
圖片來源:網路素材
 
--
◎小編웃賞析
  本詩選自《詩人之愛─百年之戀‧五十位詩人的情詩》(正津勉/編著、劉惠禎/譯,麥田出版)。這本書是웃偶然在咖啡書店裡翻到的,雖說是「情詩」,但裡面收錄的詩卻不只一種「情」,有的很愛,有的很恨,有痛、有快樂。不只有詩,在每首詩的後面還附有故事及解釋。
  根據這本書的編者(正津勉)所述,這首詩是作者佐藤春夫寫給一位友人谷崎潤一郎的妻子千代,背景則是一段複雜的多角關係,在春夫、潤一郎、千代和千代之妹三千子的四人世界中,作者寫下這首集愛與恨的詩作。
  從開頭四句「昨晚只夢見妳兩次/卻夢見妳丈夫六次/就連在夢裡也沒法和妳好好說話/和他卻邊散步邊聊天開玩笑」,可看出原本作者和「妳的丈夫」原本是很要好的,甚至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還會以為這位作者和那位丈夫有著超越友情的情愫……想太多了,總而言之是比詩中的「妳」更重要的人,甚至「來世已注定無疑了」。
  但事情卻在詩的中段有了蹊蹺,「一夢見妳我便立刻醒來/然後再也無法入眠/可夢見妳丈夫卻無法醒轉/第二天頭痛欲裂……」是思念到無法入眠?因為恨到頭痛欲裂?這裡尚未有明確的答案,而在詩的尾段「我想作一次/殺了妳丈夫的夢/想知道自己會有多麼後悔」,一方面因為是情敵而生恨,另一方面破壞了友好的關係而感到後悔,那樣矛盾、愛恨交加的情感,在此顯露無遺。
  一下子夢見妳丈夫六次,一下子想作殺了妳丈夫的夢,這種強烈對比加上直接明白的寫法,不像台灣主流的婉轉曖昧的詩風,給人重重的衝擊。웃覺得偶爾換換口味,看看不同類型的詩,也是不賴的啊。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大人的哲學 ◎簡妤安



  所謂大人的哲學就是一群守舊派
  的失敗主義結果論
 
讀書是好的但
讀那麼多書可以幹嘛
鄰居小孩是留洋博士那是好的
自己家倒不必了,說來說去
還是考一個公務員最好
 
當兵是不合理的
但不當的都是太好命不耐操
年輕人有夢也好、憤怒也好
反正22K是恰如其分的
 
兩黨都是爛的
但第三勢力是被其中一邊操弄的
為國為民是好的但
政治是骯髒的
孫文革命十一次是偉大的
現在上街一次都嫌失禮了
 
進步是好的
改變不是
正義是好的
疾呼與奔走不是
爸媽是愛你的
 
 
 
但愛不總是對的

--
◎作者簡介
  
簡妤安,1991年生,曾任師大附中嚎好玩詩社社長、政大長廊詩社社長,哲學系輔修歷史系畢業,現就讀台大哲學所,喜歡美學、詮釋學。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妤安這首詩的寫作策略不如以往的柔情、少女感,反而以直球對決的方式來進行更直接爽快的書寫。這首詩所呈現的,就是眾多格言式價值觀互相成為彼此的雜訊,互相干擾後所呈現出來的矛盾。
 
開頭就是如此:「所謂大人的哲學就是一群守舊派/的失敗主義結果論」這邊並非詩的內容,反而更像是引言。舉凡他詩句中所細數者如:「讀書是好的」、「當兵是不合理的」等等議題,無不被現實的失敗主義拖累,而在最後淪為結果論下證明失敗的口號。
 
這一些開頭講的口號式帥話哲學,卻在最後因為缺乏深度而漸進退讓,而妤安的主題在詩句的進行中逐漸從生活面的觀照轉向到更廣義的辯證:兩黨的政治、正義、革命,最後把這些口號回歸到一句充滿溫情的「爸媽是愛你的」。
 
「爸媽是愛你的」這樣老生常談的話,就像上面這些大人的哲學一樣,他們說起來的理所當然態度讓他們始終是相形之下的大人,而我們永遠是他們眼中的小孩。但孩子會長大,孩子會看見荒謬,會思考,會學習,而若是大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單方面棄絕溝通,只是重複著用自己的邏輯「給予」愛,並期待著複製──詩人告訴了我們:「但愛不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