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黃昏之蛾 ◎楊佳嫻


  
1.
像一枚斑斕指印
小小的蛾,俯臥於台階
翅膀上琥珀色的河流靜止了
我抬頭,無從追問
是哪一盞燈拒絕了牠
  
2.
街燈背後,星座漸次挪移
排出時間的虛線
我想像當夜掩身上岸
握在詩人手裡的一束晚霞
被揉碎而紛紛散開
變成高速飛行的
一行意象
  
--
 
◎詩人簡介
  
楊佳嫻,一九七八年出生,台灣高雄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少女維特》、《金烏》等。
   
--
  
攝影提供:陳奕辰
美術設計:陳奕辰
 
--
 
◎小編R-Shu賞析
  
這首詩雖沒有波瀾壯闊的意境或深意,但卻是首意象新穎、視覺效果鮮明的詠物詩。清代錢泳曾評論古典詩說:「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黏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小編認為對待新詩,也能用一樣的概念去評賞。
 
第一首切中「蛾」的意象,「像一枚斑斕指印/小小的蛾,俯臥於台階/翅膀上琥珀的河流靜止了」一段,描述作者所見蛾的姿態及狀況:身軀小巧如「指印」、昏死的面貌說「俯臥於台階」「河流靜止」、用「斑斕」「琥珀的河流」言其美麗的羽翅。而後「我抬頭,無從追問/是哪一盞燈拒絕了牠」則是主角見此情景的哲思,昏死的蛾,當由於趨光撞燈而撲落在地,作者在此隱隱有憐物、惜物之情,也將蛾與燈的關係,擬化成追索與拒絕的悲劇。
  
第二首加入「黃昏」的意象。「街燈背後,星座漸次挪移/排出時間的虛線」令人想及長時間曝光的星圖,在夜空中劃出梵谷畫般的同心圓。「我想像當夜掩身上岸/握在詩人首裡的一束晚霞/被揉碎而紛紛散開/變成高速飛行的/一行意象」此處將蛾的斑斕美麗,與晚霞之美做結合。一方面寫出晚霞的易碎短暫、一方面讚頌蛾的身姿。「一束晚霞/被揉碎而紛紛散開」,令人有螢蟲開掌後的紛飛的感覺。作者自己,也以詩人的身分,在詩中龍套演出,「詩人」與「意象」兩詞,或許後設的描述了創作這首詩的景況,無論如何,以「意象」形容「蛾」及與之共體的「晚霞」,更可令人對其美麗印象深刻。
 
蛾與晚霞本是中國文學作品中已經被講爛了的意象,古詩詞中對「飛蛾撲火」與「晚霞短暫」的描寫在所多有。但是這首詩將兩融合,創造出1+1>2的效果,減低了「黏皮帶骨」的可能性,增加了「不即不離」的美感與新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