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阿富羅底之死 ◎‪紀弦‬


阿富羅底之死 ◎紀弦‬
 
把希臘女神Aphrodite塞進一具殺牛機裡去
 
  切成
  塊狀
 
把那些「美」的要素
抽出來
製成標本:然後
       一小瓶
       一小瓶
分門別類地陳列在古物博覽會裡,以供民眾觀賞
並且受一種教育
 
這就是二十世紀:我們的
 
 
※譯註:阿弗洛狄忒(希)。即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愛神。執意不肯接受宙斯的求愛,宙斯便將她婚配給自己醜陋殘廢的兒子。她對丈夫不忠,與戰神阿瑞斯和安基塞斯私通。後來,因愛戀美少年阿多尼斯,離開奧林匹斯山。以「美貌之神」、「愛情之母」、「歡笑女王」、「美麗而歡快的情婦」、「公妓的守護神」而著名。
 
--
  
◎作者簡介
 
紀弦,本名路逾。1929年開始寫詩,1953年成立《現代詩》季刊,1956年組「現代派」,主張「橫的移植」,掀起台灣現代詩運動。著有《在飛揚的時代》、《摘星的少年》、《飲者詩抄》、《半島之歌》、《第十詩集》、《宇宙詩抄》等。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小編R Shu賞析
 
這首詩以美之女神被絞殺成肉塊,抨擊現代美學教育的片面、單一、異化。
這樣的經驗並不陌生,尤其在我們熟知的國民教育場所:國中小的美術課被拿來上其他正課,屬於正課的國文、英文卻又不教你如何賞析詩詞文,而是要大家熟背註解、單字。當美感被制約,人們無法再用心感受生活,不懂得試著與藝術作品共感時,美感真的就會成為只能陳列在「古物」博物館、了無生氣的「標本」,成為歷史,無法再被創造。
這首詩立意雖然簡單,卻仍有幾個地方值得細究。
 
意象方面,這首詩用了美之女神「Aphrodite」作為意象,比起使用「美感」一詞,更貼近美的精神:當讀者看到Aphrodite一詞,腦中可能出現姿勢妖嬌的純白女神石膏像、可能出現神話故事書中柔髮飄搖、身姿豐腴柔軟的維納斯插圖、甚至可能搬演起大家耳熟能詳的星座故事。如果讀者的腦中能出現這樣靈動的腦補,那麼「Aphrodite」這一詞便成功了,它成功的詮釋了「美感神聖不可侵犯」、「美感出自於人性」、「美感人人皆有」等「美感」的特質。
相較於「Aphrodite」一詞,「殺牛機」點出了美感被扼殺後的生活的特性。殺牛機,無疑是工業社會異化後的人造產物,加上牛色彩黯淡、笨重、沒有靈氣的形象,令人瞬間從「Aphrodite」的彩色幻想,掉進黑白的、無趣的、死的「無美感的經驗」。
 
除了意象,詩體排版的格式也值得討論。「切成/塊狀」與「一小瓶/一小瓶」兩部分,可以說是詩人有意以圖像體現詩意,「切成/塊狀」圖示出被支解的肉塊的樣子,「一小瓶/一小瓶」的圖像則需把詩排版成直行來看,只要直行排版,就能看出小瓶罐的羅列的圖像。
另外,最結尾在未完的「我們的」三個字,也是別出心裁的倒裝。這三個字可以有各種解讀方法,小編自己覺得,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應該是「這就是我們的二十世紀」,而特別加上冒號、別把「我們的」調到最後,是為了在結尾增加警世的意味,是給予讀者一種「自作孽不可活」的警惕,意即「我們一旦允許這種美感崩壞的教育,就會得到這樣毫無美感的一個世紀,活在這個世紀、默許這樣教育的我們,誰都不能免責。」
 
另外這首詩的用字,生冷、精簡、扼要。如果拿這首詩的用字跟紀弦的名作〈狼之獨步〉「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相比,就能感受到,這首詩的用字像極了死板的說明書,正符合詩中「美感被扼殺」的生冷感、僵硬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