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聖嘉勒教堂中的兩個女人 ◎LaksmiPamuntjak /羅浩原譯


 
在阿西西的夏天
 
兩個女人相對一視彼此的臉龐
在釘在十字架的耶穌跟前,世界完好無缺
 
喬托未能參透他畫的比例,但他的禮拜堂
總是充滿誠心,觀光客就像壁畫家
匆匆投入柔和色調來粉飾罪惡
 
真是漫長的一瞬間,在這兒
 
無需備用品,
一個女人對另一個說,我就在這兒
靠我倆的愛去修補一切
 
光線一直反覆試探,但我倆泛著如貞德般的藍色
 
2005
 
Two Women in the Church of Santa Chiara
--Laksmi Pamuntjak (1971- )
 
Summer in Assisi
 
Two women reach across each other’s face
before Jesus nailed to cross. The world is intact.
 
Giotto knows not his scale. But his chapels
are full of hearts. Tourists like the muralists
rustle into the mellow to paint over sins.
 
It’s a long moment, here.
 
No need for spare parts,
says one to the other. I am here.
It is our love that mends.
 
The light always tries. But we’re as blue as virtue.
 
2005
 
--
 
◎作者簡介
  
Laksmi Pamuntjak (born 1971) is an Indonesian poet, novelist, essayist, and food writer. She is also an art consultant and writes for numerous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luding opinion articles for the Guardi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ksmi_Pamuntjak
 
--
 
美術設計:陳又瑄
攝影來源:CC0|Annie Spratt (@Unsplash)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先推廣一下kamadevas(羅浩原)在ptt poem版(詩版)分享有一系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的翻譯作品,有興趣可以去看。
 
印尼詩人Laksmi Pamuntjak〈聖嘉勒教堂中的兩個女人〉語言平順而日常,是阿Ben很喜歡的一首作品。
 
當阿Ben在讀這種翻譯的作品時,總是第一個先看譯者是否是自己比較熟悉或信賴的,再比較一下兩作的語言風格。羅浩原的譯筆正如他的寫作,總是優雅而平穩,而此詩的筆法也很有意思,每個瑣碎的句子,結合起來卻又是完整的意涵,透過這些完整的句子間的互動,更進一步的組織成了這首詩。
 
從內容來看,這詩寫的是一幅畫還是一個場景,一個片刻還是傳遞了某種恆久的價值呢?正如對詩中地名與人名的想法,我認為是不需要太求甚解的。阿Ben比較想看的,是一首詩如何讓這些簡單的名字:女人、教堂、顏色......一一「活起來」。在日常的語言中進行敘述是每個人都會的事情,但如何讓敘述與被敘述的人事物具備生命力,這就是文學跟平凡文字的差別之一。
 
「喬托」作為一個畫者,在這首詩裡無非是彰顯一個超脫在場景之外的造物主,可以對照教堂的耶穌。上帝造人/物的行為落實之際,或許難以過分精緻,但他的「誠心」確實對應著兩個女人的「愛」而真實存在。求其「真」,而不求「細緻」,這是這首詩裡對愛的想像與詮釋。
 
愛與純善,在這首詩裡呈現的面貌即是「兩個女人相對一視彼此的臉龐/在釘在十字架的耶穌跟前,世界完好無缺」,並且「無需備用品,/一個女人對另一個說,我就在這兒/靠我倆的愛去修補一切」,多麼簡潔的寫作。但同樣暗示了惡的存在:「觀光客就像壁畫家/匆匆投入柔和色調來粉飾罪惡」、「修補」、「光線一直反覆試探」。這些惡是從哪裡來呢?雖沒有詳細的說明,這兩個女人被觀光客給「觀」,被光線給「反覆試探」的關係,確實意味著他們面臨了外在的困難。他們的困難可能恰好來自於「愛」──她們是同性戀者嗎?又或者其他的脈絡──來自於不完美的比例、所謂的「被用品」還是「柔和色調」嗎?因為作者沒有把話說死而不太好確認。
 
唯一能確認的就僅僅是愛而已。面對自身的信仰(耶穌),面對自己的真心,穿過了所有的時間與空間,在這個片刻:「我就在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