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輓歌為林冠華而寫 ◎許悔之


 
吃了兩顆悠樂丁
或許再一些些時間
我就可以沉沉睡著
不必為一位陌生的孩子
而流淚而一群毒蜂
蟄心的劇痛和哀傷
課綱和教育部太重了
地球都感到苦惱
 
或許我會作夢
夢裡有白煙化為鴿子
鴿子自由的飛行
和思想
 
極輕的煙
沒有重擔
但我希望撲滅炭火
沒有煙
沒有鴿子
只有我並不認識的你
在天空白雲之下奔跑
 
你和我的孩子年紀相仿
你的死亡
讓我胸脹欲裂
像一隻鴿子鼓起氣囊
卻發不出咕咕
咕咕的悲傷
 
--
 
◎作者簡介 
 
許悔之(1966年12月14日-),本名許有吉,台灣桃園人,詩人,台北工專化工科畢業。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中時晚報》副刊編輯、《聯合文學》月刊及出版社總編輯,現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
 
美術設計:靖涵
攝影來源:Flickr c.c.|Emmett Tullos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2015年7月30日,教育部前反黑箱課綱運動成員之一的林冠華辭世,第二天,許悔之就在臉書上發表這一首詩。
 
雖然詩人本身的信仰是常被注意的焦點,不過涉世的作品,在許悔之的寫作歷程中亦沒有缺席過。正如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曾經寫過的〈難民〉、〈肉身〉、〈不忍〉等詩作,或許我們可以簡略的解讀:詩人許悔之面對這些現實的事件,時常流露出一種極大的憐憫。而他的寫作技法,讓他對事件的不忍人之心往往能流露出更為強大的感染力。
 
這首〈輓歌為林冠華而寫〉正是如此。詩人在作品中化身的,是一個需要倚靠悠樂丁(安眠藥、鎮靜劑)才能入睡的「我」。這個失眠的症狀可能來自於個人的病症,卻同樣可能來自得知現實事件後的不知所措。
 
首段的第四行以後,給了我們線索:「不必為一位陌生的孩子/而流淚而一群毒蜂/蟄心的劇痛和哀傷/課綱和教育部太重了/地球都感到苦惱」詩人的失眠看來原因已經明確,而死亡之重與他內心的良善,都讓他對於無法為這位陌生的孩子做些什麼而感到苦惱,所以必須藉由安眠藥,在另外一種狀態來面對現實——這或許又能夠對應到林冠華的身故。以自己的入睡來談林冠華的過世,一個人只是為了睡眠,一個人永遠不會醒了,但兩個人面對的都是現實裡難以承受的負重。此段中「不必為一位陌生的孩子/而流淚而一群毒蜂/蟄心的劇痛和哀傷」三句的分行手法,讀起來自然而疼痛,以陌生的孩子對應他面對的「一群毒蜂」(可能是一群「大人」,可能是現實狀況的困難),以自己的流淚來回應「蟄心的劇痛和哀傷」,筆法天然,情感真摯而令人感傷。
 
理解了第一段的入睡與林冠華的死亡之間的關係,才能夠更進一步討論二三段的意涵。第二段虛寫著「我」已經入睡,正因入睡,所以期望這只是一場夢,又或者這場可以對應到死亡的夢境,最後象徵的是和平的鴿子;第二段那樣相對明朗的白煙,在第三段卻成了「極輕的煙/沒有重擔」,這裡的煙暗喻的是林冠華的靈魂,在這一點一點的消逝中,許悔之多希望自己在夢中化身為可以阻止這一切發生的存在,夢醒時分,卻還是只能被動接受:「沒有鴿子/只有我並不認識的你/在天空白雲之下奔跑」
 
其實這首詩到了第三段已經把意思都寫得差不多了,但很明顯許悔之認為這仍不足以抒發他內心的苦悶。所以才有最後一段的寫作:在他因憐憫而模糊的淚光中,別人的兒子林冠華,跟自己的兒子許含光竟也有幾許相仿。他為別人的兒子別人的命運而感傷莫名,然後發現這巨大的悲痛竟已難以用語言形式來詮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